网上立案线上调解、今年诉前成功调解案件1132件、家事纠纷案件调撤率达69.7%、法官到诉讼服务站和服务点解纷普法……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通过多渠道高效解纷、多角度疏导心结、多站点调处矛盾,让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诉前。
线上调解助“零成本”解纷广东某建筑公司有2000元工程款没有支付给承包方小杨。等待近两年无果后,小杨通过网上立案程序,将该公司诉至梅江区法院,请求判令被告公司支付工程款2000元及利息。梅江区法院受理该案后,依法将案件转入诉前调解程序。调解员了解事情始末时发现,该工程曾经过层层分包,造成小杨和被告公司联系不畅,加上小杨是外地人,常年奔波于各地施工,一直没有时间到梅州讨回欠款。在此期间,被告公司也没有主动履行协议约定的还款义务。调解员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进行线上调解。“法官,我还在工地上,网络通畅吗?”“网络通畅。被告公司愿意即时付清欠款,但希望免除利息,原告是否接受?”被告公司改变了消极还款的态度,原告小杨也表示愿意放弃逾期付款利息,双方很快达成调解,被告公司当即结清了工程款。“数额再小也是自己的辛苦钱,可如果为了讨要这笔钱去梅州,来回的路费、餐费和误工费都划不来。感谢你们通过线上方式帮我解决了烦心事!”小杨说。小案件关乎大民生。梅江区法院通过打造“指尖上”的诉讼服务中心,实行网上立案“容缺”机制、调解前置机制和诉调对接机制,当事人可以享受到便捷多元的解纷服务。“诉前调解不用交诉讼费、不用上法庭,而且可以根据当事人的需要,灵活采用微信调解、视频调解等方式,有效减轻了群众的诉讼负担。”梅江区法院调解员李冬梅表示。今年以来,梅江区法院网上成功立案2012件,办结诉前调解案件1644件、成功调解1132件。用心用情解家事心结陈阿姨和李阿伯结婚37年,育有一儿一女,曾经夫妻和睦,近年来却时常因为琐事争吵。李阿伯也整天呆在工作的值班室里,两人极少交流。陈阿姨到梅江区法院起诉离婚,调解员刘津里介入调解。就在办理相关手续时,李阿伯联系不上陈阿姨,担心她的安全,一时心急如焚,找到刘津里帮忙。刘津里敏锐地发现双方关系有转机,打通陈阿姨的电话后趁机劝说:“那天在调解室,您说要离婚的时候,我看到李阿伯眼眶都红了。李阿伯私下跟我说,他不想离婚。”经过刘津里的一番劝说,陈阿姨逐渐转变了执意离婚的态度并撤诉。随后,刘津里又找到李阿伯,当起“传声筒”:“李阿伯,客家人说‘夫妻相仇冇过夜,踢踢脚趾又讲话’,交流是婚姻的黏合剂,您问阿姨一句‘吃饭了吗’,阿姨都会很欢喜的。”“确实是我做得不对。感谢你们法院做的调解工作,因为你们,我们这个家才没有散。”李阿伯连声道谢。就这样,双方矛盾得到化解。据悉,梅江区法院坚持“以和为贵”,建立全流程家事纠纷调解机制:在诉前由经验丰富的家事调解团队给予当事人情感疏导和法律指导,避免当事人直接进入诉讼对抗程序,扩大双方矛盾;诉中聘任8名家事调查员参与家事纠纷调查工作;判后积极引导当事人开展婚姻家庭矛盾疏导。通过寻找法理与情理的最佳契合点,厘清纠纷,对症下药,逐一解开双方当事人“心结”,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今年以来,梅江区法院受理的家事纠纷案件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152件,调撤率达69.7%。站所联动聚调解合力梅州某公司电梯围栏损坏,维修人员黄某上门维修。在维修过程中,悬停的电梯突然坠落,将黄某压在电梯井中。在梅江区西郊司法所,黄某的家属与公司负责人争执不断。西郊街道办马上启动诉前联调工作机制,找来了诉讼服务站的驻点法官吴炜祥。吴炜祥与当地司法所、综治办分工协作开展调解。吴炜祥认真倾听黄某家属的诉求,耐心安抚其情绪,引导她依法依规理性协商,接着又结合法律关系、双方责任和过往案例向公司负责人释法析理,引导他换位思考,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作为企业负责人我有责任,我愿意赔偿,但是我们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公司负责人的态度有了转变。在几番调解之后,双方达成协议,由公司先支付一部分,剩余款额以每月分期付款的方式偿还。梅江区法院对协议进行审查之后作出了民事裁定书,裁定该协议有效,并督促该公司按期履行义务。“‘诉前调解+司法确认’避免了案件直接进入诉讼程序,既减轻了当事人诉累,又提高了司法效率、节约了司法资源,还从根源上化解了纠纷。”西郊司法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司法服务向前延伸一步,矛盾纠纷就能减少一些。梅江区法院积极融入“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立足专业优势,在辖区设立7个诉讼服务站和3个法官服务点,充分发挥解纷和普法等作用,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防范在一线。今年以来,梅江区法院共派出法官到站点开展民法典宣传和宪法进乡村等活动116次,参与诉前调解51次、化解纠纷35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