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洱海依然游人如织,沿着洱海生态廊道骑行或漫步,蓝天白云下湖光潋滟,大片芦苇荡中不时传来几声鸟鸣,清澈见底的湖面上,一朵朵冰清玉洁的海菜花随波荡漾,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恬静与神秘……风花雪月地,山光水色城的苍洱风光美不胜收。
日前,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大理市荣膺“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为云南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国际湿地城市’是在湿地生态保护与城市协调发展领域的最高成就,对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优化城乡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发展品质、改善人民生计福祉意义重大。”大理州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这张世界级生态名片的背后,全州纪检监察机关立足职责定位,以有力监督压实生态保护责任,为湿地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纪法保障。
洱海流域形成了洱海湿地、罗时江湿地、西湖湿地、茈碧湖湿地等湿地群。然而,流域覆盖大理市、洱源县18个乡镇、167个行政村,总人口近百万,生态系统尤为脆弱。为此,该州把洱海保护治理范围从湖区扩大到整个流域,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同步打响“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
全州纪检监察机关紧盯生态环保突出问题,突出精准聚焦、协作联动、靶向施策,统筹全要素系统治理,扛牢“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政治监督责任。依托“室组”“组组”“室组地”联动监督机制,整合调动监督力量,抓住规划编制、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下沉到窗口单位、企业园区、项目工地等生产生活一线靠前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督促纠偏。督促州发展改革委、州生态环境局、州农业农村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责,强力推进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治理、环湖生态修复、水质改善提升、过度开发建设治理等“八大攻坚战”。
在动真碰硬的监督推动下,一些党员干部走出了“重保护、轻发展”“重水质波动、轻水质改善”“重工程建设、轻综合施策”“重投入、轻效益”的思想误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突出问题整治深入推进,洱海流域建成19座污水处理厂、约5700公里污水收集管网,构建起覆盖全流域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对沿湖15米范围内住户实施生态搬迁,建成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为洱海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实现“人退湖进”;关停洱海流域57座非煤矿山,全面实施生态修复;建成“三库连通”清水直补工程,持续向洱海补水……通过产业布局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传统工业流域外转移,实现从“围湖开发”向“跳出洱海”高质量发展转变,探索出一条人居与湿地和谐、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共荣的有效途径。
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生态之治”,随着一系列全域联治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沿湖阻断污水流入、调节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了洱海湿地生物群落结构,湖泊生态系统正向着更好的方向良性循环。如今,27条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均达100%,洱海水质连续多年保持优良水平,洱海湿地记录到野生植物达116种,野生动物218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23种,中国特有鱼类13种,曾消失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也重现碧波。(杨自坚 寸光彦 || 责任编辑 王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