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宁蒗县拉伯乡连绵起伏的天然林区上。露珠在松针间闪烁,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松木的清香。每年7月至9月,是这片森林最富饶的季节。松茸、鸡枞、牛肝菌等珍稀菌类在腐殖质中悄然生长,散发出特有的芳香。
近年来,拉伯乡党委、政府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探索野生菌增收致富之路。通过引入拥有成熟供货销售渠道的专业收购商,为山珍走出大山搭建了桥梁。
乡纪委将推动野生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监督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紧盯产业发展中政策落实、采摘售卖、运输保障等重要环节,深入一线开展精细化监督,同时与多部门联动,排查食品安全防控,预防野生菌中毒等问题。纪委工作人员不仅全程监督决策程序,还深入各村落,与村干部促膝长谈,督促他们抓紧时间点,加大宣传力度。
“要让老百姓知道,采菌子也能过上好日子。”一位纪检监察干部如是说。
在野生菌交易旺季,乡纪委积极组织监督检查组下沉一线,活跃在林间地头。他们蹲在收购点旁,仔细观察交易过程,与群众攀谈,了解收购价格是否公道,交易中是否有什么问题。今年,拉伯乡的野生菌收购热潮将持续至9月份,松茸、鸡枞等珍品根据品级每公斤能卖到100元至400元不等。目前,乡域内日均设立3至4个收购点,每天收购的鸡枞、松茸达50至100公斤,其他杂菌约200公斤。这些山珍通过冷链物流,带着拉伯乡的泥土气息,被送往丽江、昆明等地的批发市场。
最令人欣喜的是,这项产业已经带动周边100余户农户变身“捡菌人”。张大伯就是其中之一,他笑着说:“以前不知道这些菌子这么值钱,现在光靠采菌子,家里就多了4000多块钱收入。”像他这样的农户不在少数,野生菌真正成了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在采收期间,乡纪委督促收购方用可食用野生菌图片进行现场科普,指导群众分辨可食用菌类,并仔细甄别。
目前,野生菌交易仍处于高峰期,预计随着降雨持续,拉伯乡的野生菌产量还将进一步增加,乡纪委将持续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定位,打通乡、村、组监督链条,贯通压实各级各部门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以精准化监督护航野生菌产业,撑起群众“致富伞”。(向志燊 杨彩云 || 责任编辑 王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