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蔡保华,是泸水市六库街道小沙坝村的村民。
这些年,家里那几个塑料桶就像解不开的愁疙瘩,时刻提醒着我用水艰难的日子。
2018年,政府为我们村实施了农村饮水工程项目,不仅从后山架设了引水管道,还给每家每户修了蓄水池。大家正以为用水难题解决了,麻烦事却接踵而至。旱季时水量小,但大家省着用还能凑合;可到了雨季,山上滚石常常砸断水管,即使没断,流出的水也非常浑浊,烧开了还漂着一层泥。于是,每逢雨天,大家就支起大大小小的桶接雨水,混合着泥土的雨水总是要过滤几遍才能勉强饮用。
“这水烧开了还是扎嗓子。”“夏天缺水时,洗澡都成问题。”……这些话俨然成了村民碰面时最无奈的“寒暄”。
直到一个雨天,村里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来我家走访,他盯着我接满浑水的桶说:“老蔡,我本来是想跟你要点水做顿午饭的,没想到大家都一样,这日子真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现在就向街道纪工委反映情况去。”话音刚落,他就急匆匆走出了我家。
让我没想到的是,当天下午街道纪工委的工作人员就来村里走访了解情况。更惊喜的是,在街道纪工委的督促下,村党支部立即召开了“院坝会”研究解决方案,大家共同决定拿出3万余元的集体资金购置新水管,还积极与周边企业协商,从企业生产用水的水池开口引水,给村里的供水上“双保险”。
方案定下来的那一天,我第一个报名加入义务施工队,随后村里的党员、村民志愿者也都来了,大家撸起袖子赶到施工现场。然而,施工比想象中要艰难得多,山坡又陡又滑,大型设备进不来,每卷两百多斤重的塑料水管必须四个人拼尽全力才能扛得动。肩膀磨破了皮,汗水混着雨水往下淌,可没人喊过一声累。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委员们每天都来工地上全程监督工程进度,街道纪工委还把这事纳入派单监督的重点内容,要求村务监督委员会定期汇报进度,大家心里都觉得很踏实。
从6月3日到9日,整整七天时间,我们咬着牙把1.6公里的水管翻山越岭铺到了家门口。困扰十几年的用水难题,终于彻底解决了。现在哪怕是瓢泼大雨,水龙头里流出来的水依然清澈干净。
如今,那些曾用来接雨水的塑料桶被我整整齐齐收进了仓库,往后的日子,就像这哗哗的水流,有盼头,更有奔头!(和文娅 杨晓芩 整理 || 责任编辑 王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