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之际,孟村回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为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进一步增强干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于4月6日,组织部分党员干警前往坐落在本县的刘格平纪念馆参观学习,旨在缅怀先辈,让家乡的红色基因继续传承。
刚下车还未走进大院,就被浓浓的松香味所吸引,靠近门口时一股肃然之气扑面而来,烈士墓正对着门口,墓旁的松树傲然挺立,想必这松树也受英雄的气概所濡染,透着凛然。
刘格平夫妇的雕像,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传递出暖暖的光。注视良久,想象不到刘格平老人曾是传说中的津南回民支队带头人,想象不到儿时听说过的英雄是如此这般平易近人。带着敬意、带着疑惑,我们一行人听讲解人员讲起了老人的戎马一生。
格平老人出生在地主家庭,人称“三少爷”,正如老人的后辈所说,他完全可以过着富二代的生活,养尊处优一辈子。但是接受了先进文化的“三少爷”有着悲悯天下的豪气,他三次逃离家庭束缚,投奔共产党的怀抱。在他的一再坚持下,最终家人做出了让步,成全了他为党奉献终身的梦想,从此他经历了无尽的考验。
1922年,这个13岁的少年,用赤诚之心扛起了发展党员的大旗,用智慧和谋略引领一个又一个身边人加入组织,那些在大集上发出去的传单,让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走上革命的道路。他通过一次次考验和磨砺,成功地在津南大地成立了一支无所畏惧、能打胜仗的津南第一回民支队。
这支队伍打到了东北,打到了海南,上过朝鲜战场……在壮大的是他们的队伍,不变的却是每一个战士心中的家国情怀。这支历经战斗洗礼的队伍,为党和国家培育了一批优秀人才,他们后来投身国家建设,同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刘格平老先生撒在津南大地上的这些种子,好似凝结着信仰和力量的点点星火,一旦燃烧就有了势不可挡的锐气。
一个13岁的少年,满怀着激情,在战乱中傲然挺立,他用赤诚之心南征北战,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刘格平老先生一生三次被捕,在牢狱中度过了19年,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他没有放弃对党的忠贞,强大的意志力最终让敌人汗颜。他从入党的那一刻起,就将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党,献给了国家。视死如归的气概让他无所畏惧,进而激励他去书写壮丽的人生。
这位人民的战士,即便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没有停下为党奉献的脚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发展建设,留有老人的足迹;新中国少数民族事宜的解决,有老人的参与。他不计回报地付出着,也接受着国家的礼遇,但他格外低调,不铺张、不浪费,默默燃烧着自己。
走出纪念馆,不停地回望两位老人的雕像,似乎懂了那平静表情下深藏的坚韧与不屈不挠、信仰与孜孜以求。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格平老人这初心着实可贵,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先辈的事迹,倍感荣幸。感受到老人家一生的跌宕起伏,不禁回望自己的来路,同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第一次站在党旗下宣誓时的初心是否还在?作为一名公务员,初入职时的那分热忱是否还留有温度?作为政法队伍里的一分子,让每一位当事人感受到公平正义的信念是否愈加牢固?
回顾先辈们走过的路,是在警醒当下的自己,要铭记来时的路,并循着先辈们的足迹再出发,以此告慰前辈的期待。
(作者单位:孟村回族自治县人民法院)
文章出处:河北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