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上持续发力、纵深推进
拉萨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马文清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新征程反腐败斗争,必须在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上持续发力、纵深推进。王君正书记在自治区纪委十届四次全会上强调,要坚持“三不腐”一体推进,坚决铲除腐败问题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清醒认识反腐败斗争新情况新动向,主动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把严惩腐败与清除土壤结合起来、一体推进,形成办案、治理、监督、教育完整闭环,推动常态化长效化防范和治理腐败问题。
聚焦“办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查办案件是最有力的监督、最有效的震慑。当前,新型腐败、隐性腐败花样翻新,遏制增量、清除存量任务依然艰巨,只有坚持惩治这一手不松不软,进一步提升案件查办质效,才能确保底线常在、“后墙”不松。一要严查重点问题。时刻保持高度政治敏感性、辨别力,持续盯住“七个有之”问题,坚决查处信仰宗教、搞封建迷信和分裂破坏活动的问题,坚决纠治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治理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的问题,坚决惩处“政治骗子”和政治掮客,切实消除政治隐患、维护政治安全。二要突出重点领域。紧盯金融、国企、政法、医药、能源矿产、基建工程和招投标等重点领域,紧盯政策支持力度大、投资密集、资源集中的领域和关键环节,坚决查处国资国企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资源交易等方面腐败问题,坚决查处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三要紧盯重点对象。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从严查处党的十八后不收敛不收手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后仍不知止、胆大妄为者,从严查处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和身边工作人员利用影响力谋私贪腐等问题,加大老是拉干部下水、危害一方的行贿人查处和通报力度,坚决清除危害政治生态的“污染源”。
突出“治理”,阻断腐败问题滋生蔓延。查办案件是手段是方式,其目的不仅仅是惩处违纪违法者,更是要发挥查办案件治本功能,从而促进综合治理、系统治理。一要把准形势趋势。转变“就个案论个案”的工作模式,定期研判全市信访举报、监督检查、审查调查等情况,把准反腐败斗争阶段性特征和变化趋势,对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动态分析、理出思路举措,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治和预防,防止腐败问题系统性蔓延、延续性生长。二要以案促改促治。坚持从查办案件一开始就同步谋划以案促改、以案促治,针对典型案例暴露出的党的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不足,督促案发单位深剖症结、查漏补缺,压缩腐败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防止同类违纪违法行为卷土重来、反复发生。三要系统施治施策。准确把握“树木”与“森林”的关系,强化类案剖析,找准腐败问题突出表现、重点领域和易发环节,综合研判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是否存在问题,视情部署开展专项整治,做到从系统上、整体上抓好整改整治。
做实“监督”,推动关键权力规范运行。腐败的本质是权力滥用,必须把反腐败的防线前移,把监督首责做实做细。一要抓住“关键少数”。把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对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执行全面从严治党制度、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决策执行等情况的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从业、廉洁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抓住“关键少数”来管住“绝大多数”。二要强化建章立制。持续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成果,在强化对权力运行、制度执行、资金使用等情况的监督执纪执法的同时,抓住政策制定、决策程序、审批监管、执法司法等关键权力,健全监督制度体系,不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三要讲究政策策略。全面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深化运用“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二种形态,对明知故犯和无心之过、肆意违规和改革失误、蓄意谋私和因公差错等区别对待、恰当处理,做到早发现早提醒、真容错敢纠错、讲政策给出路,积极稳妥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党员干部澄清正名,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责任担当。
重视“教育”,增强崇廉拒腐思想自觉。反腐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在解决党员干部“总开关”这个根本性问题上花时间、下功夫。一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集中性纪律教育,经常性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抵挡腐败诱惑。二要深化廉政警示教育。用好用活身边典型案例“活教材”,通过举办警示教育展览、拍摄警示教育片、编印违纪违法干部忏悔录、召开警示教育大会、通报曝光典型案例等,用身边人身边事释纪释法,分级分类开展党员干部警示教育,推动警示教育向基层延伸,向党员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等身边事拓展。三要深化廉洁文化建设。把正面教育和反面警示相结合,依托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共文化机构等开展廉洁教育,大力宣传革命先辈廉洁事迹和崇高品格,培养树立身边勤廉兼优先进典型,更好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着力营造廉荣贪耻的社会氛围。